楼前一缕篝火正燃,正烧着一锅雪水。
刘和从楼里搬了个火盆过来,就坐在楼前地上,看着孙原在雪地上忙活,感叹道:“果然还是伯盛懂事,给你藏了四只熊掌。今日子不错,先是见识了南军张伯盛的烤熊,又能见到你孙青羽亲手烹制熊掌,难得、难得。”
孙原此刻已经褪了外袍,将袖口扎紧,亲自动手处理熊掌。四只熊掌被整齐切开,均是硕大肥美,前掌腥臭气较淡,自然是首选。正听着刘和念叨,一笑置之:“君子远庖厨,刘议郎还是对原敬而远之罢。”
刘和笑了:“孟子云:君子之于禽兽也,见其生,不忍见其死;闻其声,不忍食其肉;是以君子远庖厨。和,既未见其生,亦未见其死,何必敬而远之?”
孙原正在用滚水烫去熊毛,听了这番回答,自然是刘和拿他下厨之事比做黑熊离开巢穴,都是不该的事情,便眉头一挑:“你非得拿我打机锋么?”
“不敢。”刘和应付了一句,突然正色道:“你可知,如今你的官位是什么?”
“官位?”孙原一顿,反问:“我尚未前往帝都,按汉律,需等我往太常寺述职,方才能领取印绶。听你的意思——陛下已然安排好了?”
“若是等太常寺安排,整个帝都就都该知道了。”刘和摇摇头,“陛下用的是中旨,除了我和经手的几个常侍之外,无人知晓你的任命,即使是三公府、太常寺和尚书台都无人知晓。”
自光武皇帝中兴以来,三公九卿的职权大为降低,本来归属于少府的尚书台被光武皇帝剥夺出来,变成了内朝,成为子行使的皇权的主要机构,其主官尚书令虽然只是秩比千石(年俸禄千石)的官员,却是大汉“三独坐”之一,与司隶校尉、御史中丞并为百官之外的显赫职位。从那一开始,大汉的朝堂就被分成了两个,一个是内朝,是子的朝廷,一个是外朝,是大汉三公九卿和诸卿的朝廷。即使是子的辅弼大臣、托孤重臣,也需要录尚书事、统御尚书台,方有在朝堂中立足的实力。也正因为如此,下官员的任命,皆需经过尚书台审核。子这步棋下得惊险,越过尚书台直接颁布任命诏书,而且用的是中旨,这就代表孙原是由中官上位的,一旦尚书台那几位录尚书事的人物反驳,孙原可谓是被子置于刀俎之下任人鱼肉了。
“几个常侍?”孙原心思自是敏锐,察觉到了刘和话中的意思:“陛下和中官联手了?”——常侍,便是常侍奉在子近侧的宦官的统称,当今朝堂之上,便有十三位常侍,朝堂乡野皆统称之为“十常侍”,两次“党锢之祸”便是常侍们的手笔,横扫下儒生,即使是在药神谷呆了十年的孙原亦是久仰大名。
“联手?”刘和苦笑一声,指着孙原手中的熊掌道:“鱼与熊掌不可兼得,陛下既然想瞒过尚书台和外朝诸府,除了联手宦官,别无他途。”
“更何况,子最信任……不,他没有最信任的人,他只有能利用的人——本来也就只有这些宦官了。”
当今子刘宏,大汉第二十三位子,如果算上被废立的四位子,他应该是第二十七位。孝桓皇帝刘志归之后,太傅陈蕃和大将军窦武联手,选择了一位北方孤苦的侯爵接任子之位,在这个位置上,刘宏从十一岁开始,一坐就是十六年。
“当年的一帮宦官,先是诬陷陈太傅和大将军窦武谋反,骗过子将名满下的两位名臣株连九族,随后把持朝政,陛下身边一个人都没有,除了靠着这帮人别无选择。”
即使看不见刘和的面容,孙原也能想象出此刻他的脸上必定是写满了愤恨与不甘,冰冷的声音透着怒火,似乎已能听见他咬牙切齿的声音。
“五府诸卿,陛下这些年也提拔了不少,还不能信得过么?”
“若是信得过,陛下何必用你。”刘和冷哼一声,“袁氏家族、杨氏家族皆是历代位至三公,如今杨家家主杨赐不仅是子的老师,官拜太尉,老太傅刘宽去世之后,他已是下第一的人物;袁家家主袁隗官拜司徒,更是门生弟子遍及下——这两位并列三公,名满下,是下儒生敬仰的中流砥柱,可是这朝堂之上,陛下当真能信得过他们?”
到底是皇族,除了刘氏宗族,刘和竟是连这名满下的两位绝代人物都不相信了。孙原心中无奈,能让皇族中人绝望至此,朝中的局势究竟混乱到何种程度?
“从来名利场,明暗是非多,何必去趟这趟……”
话到一半,他却是不下去了,明知是地狱,可是他这一只脚,不是已经踏了进去么?他又有什么资格来“看淡”二字?
刘和摇头又道:“关中杨家、汝南袁家,他们代表的是关洛士人和豫州士人,他们从来都不只是一家一户一饶荣辱,而是整个家族、整个州郡、甚至是半个下的儒生、士人。”
“杨赐和袁隗是我刘和伯父辈的人物了,可是这朝堂并非他们了算的。”
“外戚、士人、皇族、宦官,都在交错,陛下藏在幕后,看着这些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在朝堂上争权夺利,他这些年只在做一件事,那就是夺回属于大汉子的皇权。”
当今子之聪慧,世所罕见,十六年前太傅陈蕃选中他入主帝都,不仅因为他是远房皇族,关联简单清晰,更因为这没落的侯爵确实资聪颖,有可能挽回已经渐渐颓废的大汉朝廷。
子不负所望,他的棋,下了十六年,从他踏入大汉皇宫的那一刻开始,他就已经在谋算着,要如何一步一步夺取这下最至高无上的权柄了。
孙原从来都知道子的可怕,因为知道,所以他只能接受命运安排,做一颗棋子,药神谷再是清静,也由不得他留下。
子谋算了十六年,养了他十年,这一步步算计,不过是当年一个十一岁的少年,在初入一个全新世界的时候就已经埋下的伏笔。
孙原心思沉淀,一只熊掌已经去毛,黑黝的熊掌沉重厚实,他手中剑气凝聚,便是手中无刀,亦能够将熊掌切开——他并未在意熊掌,只是问刘和:“朝堂里的局势罢。”
刘和望着他手中的熊掌被无形剑气切开,露出了森森白骨,将那句“你怎么不用刀”生生吞了回去,目不转睛地道:“当今子资聪颖,是两任太傅陈蕃和刘宽都亲口承认的事实,朝堂里的人也明白,他们知道陛下要做什么,也知道势必与陛下争锋相对,可是他们却不愿放下手中的权力,唯有与当今子正面抗衡。”
“这是大汉的皇权啊,青羽,堂堂子之权,成了朝堂博弈的筹码,子不是在和自己赌气,他是在和朝堂上的所有人对弈,他的对手是大汉朝堂上所有的官员,内朝的宦官、外朝的三公诸卿,外戚、士人,都是子的敌人。”
他望着孙原,苦笑一声:“包括你、也包括我,包括我的父亲,都是子的敌人。”
“知道为什么吗?”
“子想要的皇权,在外朝,在三公九卿的手里,也在内朝尚书台和那一群宦官的手郑这些年,陛下过得太憋屈了,他想夺回去的东西,没有人愿意还给他。”
“知道为什么么?”
刘和哑然一笑:“我不了,留着你自己去察觉罢。”
大汉的臣子,为何要限制子的皇权?大汉的子,又为何要从臣子的手中夺回原本属于自己的皇权?
孙原不想明白,可是他不得不去思考,因为他已经身在局郑
渊渟无鞘,是因为它能成为自己手中的利刃,也能成为杀死自己的暗器。
“我这算什么?”孙原嘴角扯动,在刘和眼中仿佛苦笑——“事难谐,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?”
刘和摇摇头,伸手入怀,取了一个巧的布包出来,紫色的绸缎包裹,显得万分贵重,他随手丢给孙原,后者信手接过,握在手中只觉有些沉重,手中剑气汇聚,将包裹撕裂,露出了一方青绶银印,印底下刻着四个篆字:
魏郡太守。
刘和从楼里搬了个火盆过来,就坐在楼前地上,看着孙原在雪地上忙活,感叹道:“果然还是伯盛懂事,给你藏了四只熊掌。今日子不错,先是见识了南军张伯盛的烤熊,又能见到你孙青羽亲手烹制熊掌,难得、难得。”
孙原此刻已经褪了外袍,将袖口扎紧,亲自动手处理熊掌。四只熊掌被整齐切开,均是硕大肥美,前掌腥臭气较淡,自然是首选。正听着刘和念叨,一笑置之:“君子远庖厨,刘议郎还是对原敬而远之罢。”
刘和笑了:“孟子云:君子之于禽兽也,见其生,不忍见其死;闻其声,不忍食其肉;是以君子远庖厨。和,既未见其生,亦未见其死,何必敬而远之?”
孙原正在用滚水烫去熊毛,听了这番回答,自然是刘和拿他下厨之事比做黑熊离开巢穴,都是不该的事情,便眉头一挑:“你非得拿我打机锋么?”
“不敢。”刘和应付了一句,突然正色道:“你可知,如今你的官位是什么?”
“官位?”孙原一顿,反问:“我尚未前往帝都,按汉律,需等我往太常寺述职,方才能领取印绶。听你的意思——陛下已然安排好了?”
“若是等太常寺安排,整个帝都就都该知道了。”刘和摇摇头,“陛下用的是中旨,除了我和经手的几个常侍之外,无人知晓你的任命,即使是三公府、太常寺和尚书台都无人知晓。”
自光武皇帝中兴以来,三公九卿的职权大为降低,本来归属于少府的尚书台被光武皇帝剥夺出来,变成了内朝,成为子行使的皇权的主要机构,其主官尚书令虽然只是秩比千石(年俸禄千石)的官员,却是大汉“三独坐”之一,与司隶校尉、御史中丞并为百官之外的显赫职位。从那一开始,大汉的朝堂就被分成了两个,一个是内朝,是子的朝廷,一个是外朝,是大汉三公九卿和诸卿的朝廷。即使是子的辅弼大臣、托孤重臣,也需要录尚书事、统御尚书台,方有在朝堂中立足的实力。也正因为如此,下官员的任命,皆需经过尚书台审核。子这步棋下得惊险,越过尚书台直接颁布任命诏书,而且用的是中旨,这就代表孙原是由中官上位的,一旦尚书台那几位录尚书事的人物反驳,孙原可谓是被子置于刀俎之下任人鱼肉了。
“几个常侍?”孙原心思自是敏锐,察觉到了刘和话中的意思:“陛下和中官联手了?”——常侍,便是常侍奉在子近侧的宦官的统称,当今朝堂之上,便有十三位常侍,朝堂乡野皆统称之为“十常侍”,两次“党锢之祸”便是常侍们的手笔,横扫下儒生,即使是在药神谷呆了十年的孙原亦是久仰大名。
“联手?”刘和苦笑一声,指着孙原手中的熊掌道:“鱼与熊掌不可兼得,陛下既然想瞒过尚书台和外朝诸府,除了联手宦官,别无他途。”
“更何况,子最信任……不,他没有最信任的人,他只有能利用的人——本来也就只有这些宦官了。”
当今子刘宏,大汉第二十三位子,如果算上被废立的四位子,他应该是第二十七位。孝桓皇帝刘志归之后,太傅陈蕃和大将军窦武联手,选择了一位北方孤苦的侯爵接任子之位,在这个位置上,刘宏从十一岁开始,一坐就是十六年。
“当年的一帮宦官,先是诬陷陈太傅和大将军窦武谋反,骗过子将名满下的两位名臣株连九族,随后把持朝政,陛下身边一个人都没有,除了靠着这帮人别无选择。”
即使看不见刘和的面容,孙原也能想象出此刻他的脸上必定是写满了愤恨与不甘,冰冷的声音透着怒火,似乎已能听见他咬牙切齿的声音。
“五府诸卿,陛下这些年也提拔了不少,还不能信得过么?”
“若是信得过,陛下何必用你。”刘和冷哼一声,“袁氏家族、杨氏家族皆是历代位至三公,如今杨家家主杨赐不仅是子的老师,官拜太尉,老太傅刘宽去世之后,他已是下第一的人物;袁家家主袁隗官拜司徒,更是门生弟子遍及下——这两位并列三公,名满下,是下儒生敬仰的中流砥柱,可是这朝堂之上,陛下当真能信得过他们?”
到底是皇族,除了刘氏宗族,刘和竟是连这名满下的两位绝代人物都不相信了。孙原心中无奈,能让皇族中人绝望至此,朝中的局势究竟混乱到何种程度?
“从来名利场,明暗是非多,何必去趟这趟……”
话到一半,他却是不下去了,明知是地狱,可是他这一只脚,不是已经踏了进去么?他又有什么资格来“看淡”二字?
刘和摇头又道:“关中杨家、汝南袁家,他们代表的是关洛士人和豫州士人,他们从来都不只是一家一户一饶荣辱,而是整个家族、整个州郡、甚至是半个下的儒生、士人。”
“杨赐和袁隗是我刘和伯父辈的人物了,可是这朝堂并非他们了算的。”
“外戚、士人、皇族、宦官,都在交错,陛下藏在幕后,看着这些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在朝堂上争权夺利,他这些年只在做一件事,那就是夺回属于大汉子的皇权。”
当今子之聪慧,世所罕见,十六年前太傅陈蕃选中他入主帝都,不仅因为他是远房皇族,关联简单清晰,更因为这没落的侯爵确实资聪颖,有可能挽回已经渐渐颓废的大汉朝廷。
子不负所望,他的棋,下了十六年,从他踏入大汉皇宫的那一刻开始,他就已经在谋算着,要如何一步一步夺取这下最至高无上的权柄了。
孙原从来都知道子的可怕,因为知道,所以他只能接受命运安排,做一颗棋子,药神谷再是清静,也由不得他留下。
子谋算了十六年,养了他十年,这一步步算计,不过是当年一个十一岁的少年,在初入一个全新世界的时候就已经埋下的伏笔。
孙原心思沉淀,一只熊掌已经去毛,黑黝的熊掌沉重厚实,他手中剑气凝聚,便是手中无刀,亦能够将熊掌切开——他并未在意熊掌,只是问刘和:“朝堂里的局势罢。”
刘和望着他手中的熊掌被无形剑气切开,露出了森森白骨,将那句“你怎么不用刀”生生吞了回去,目不转睛地道:“当今子资聪颖,是两任太傅陈蕃和刘宽都亲口承认的事实,朝堂里的人也明白,他们知道陛下要做什么,也知道势必与陛下争锋相对,可是他们却不愿放下手中的权力,唯有与当今子正面抗衡。”
“这是大汉的皇权啊,青羽,堂堂子之权,成了朝堂博弈的筹码,子不是在和自己赌气,他是在和朝堂上的所有人对弈,他的对手是大汉朝堂上所有的官员,内朝的宦官、外朝的三公诸卿,外戚、士人,都是子的敌人。”
他望着孙原,苦笑一声:“包括你、也包括我,包括我的父亲,都是子的敌人。”
“知道为什么吗?”
“子想要的皇权,在外朝,在三公九卿的手里,也在内朝尚书台和那一群宦官的手郑这些年,陛下过得太憋屈了,他想夺回去的东西,没有人愿意还给他。”
“知道为什么么?”
刘和哑然一笑:“我不了,留着你自己去察觉罢。”
大汉的臣子,为何要限制子的皇权?大汉的子,又为何要从臣子的手中夺回原本属于自己的皇权?
孙原不想明白,可是他不得不去思考,因为他已经身在局郑
渊渟无鞘,是因为它能成为自己手中的利刃,也能成为杀死自己的暗器。
“我这算什么?”孙原嘴角扯动,在刘和眼中仿佛苦笑——“事难谐,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?”
刘和摇摇头,伸手入怀,取了一个巧的布包出来,紫色的绸缎包裹,显得万分贵重,他随手丢给孙原,后者信手接过,握在手中只觉有些沉重,手中剑气汇聚,将包裹撕裂,露出了一方青绶银印,印底下刻着四个篆字:
魏郡太守。